过冷与过热,这次终于彻底弄明白了!!
过冷
1、概念
“过冷”:就是将冷凝后的饱和液体通过某种装置(如过冷器)和方法进行再冷却,使其温度低于冷凝压力下的饱和温度,称之为过冷。
工程上,一般将排气压力近似看作冷凝压力,排气压力对应的饱和液体温度和冷凝器出口液体的温度之差,作为过冷度。之所以这样近似,是因为冷凝器的压降相对于蒸发器而言较小。对于风冷冷凝器,3~5度的过冷度比较合适。
2、过冷的好处
减少制冷剂液体在节流过程中产生的闪发气体,减少闪发气体所占容积的比容,提高单位制冷量;同时提高回气的过热度,对保护压缩机不处湿冲程运转,都有一定的好处。
3、过冷在压焓图的表示
过冷温度: 节流前被降温到低于饱和温度的过冷液体温度。
过冷度:过冷温度和其压力所对应的饱和液体温度之差。
过冷循环: 带有液体过冷的循环称为液体过冷循环。
4、过冷在实际设计中怎么做?
(1)专门的过冷器:
加装了专门用来过冷的设备—过冷器,如套管式、喷淋式或者板换等,原理是利用比冷凝后的饱和液体温度更低的冷却水再次冷却(如深井水),一般可比冷却前再降低3℃~5℃的温度(即过冷度为3℃~5℃ )。
(2)供液管与回气管换热:
还有些小型氟制冷系统,虽然没有专门的过冷器,但把供液管与回气管包扎在一起保温,利用回气管的低温降低供液管里的液体温度,也可把一段供液管和膨胀阀直接安装在库房内通过,经再次冷却达到过冷的目的,从而提高制冷效率。同时也加热了回气管的温度,避免压缩机吸入过潮蒸汽而可能产生液击。
毛细管节流的系统,毛细管与回气管(吸气管)合并在一起走或焊在一起或热胶套套在一起的等方式过。毛细管与回气管进行热交换,使节流前的液态制冷剂与回气管道中的低温制冷剂蒸汽进行热交换冷却而得到过冷,这样既可减少回气管路中可能夹带的液体液击压缩机,同时又能达到节流前液体制冷剂过冷的目的。
当然还有采用回热器的。
过冷循环热力计算
举例如下:
冷藏库需制冷量55kW,用氟利昂22,蒸发温度to=-10℃,冷凝温度tk=40℃。设计时采用两种方案:一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理论循环;一种过冷循环,过冷度5℃。
比较两个制冷循环的性能。
理论循环(无过冷)
过冷循环
无过冷理论计算
有过冷理论计算
通过两者的理论计算比较:
带过冷的制冷循环系统,制冷量明显增加,制冷系数也增加了。
过热
1、基本概念
过热前的饱和温度与过热后的饱和温度之差,称为过热度。
2、过热度的测量方法
在尽可能靠近感温包的位置测量蒸发压力,并将读数换算成温度,然后用感温包处测得的实际温度减去该温度。过热度应在5-8℃之间。
3、过热度太高缺点
过热度偏高会引起压缩机排气温度(排气过热度)升高,压缩机运行工况恶化寿命降低。所以,吸气过热度应该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1)有害过热:
由于回气管(吸气管)的长度和隔热程度,使管内的蒸汽与外界传递而加热,这种现象称之为“吸气过热”或“管道过热”。这种过热会使压缩机的吸气温度升高,吸入蒸汽的比容增大,导致单位容积制冷量降低,压缩机的制冷量减少,这对制冷循环是不利的,在这问题上称为“有害过热”。因此尽量缩短吸气管的长度,以减少这种有害过热。
(2)有益过热:
在使用膨胀阀的氟制冷系统中,应用过热度来调节热力膨胀阀的开启度,这种现象称之为“有益过热”。同样,氟蒸汽在经过回热后产生的过热,也属于有益过热。
4、压焓图
5、实现方法:
(1)蒸发器面积大于设计所需面积(有效过热);
(2)蒸发器与压缩机间的连接管道吸取外界环境热量而过热(有害过热);
(3)系统中设置回热器(有害过热,但有过冷过程伴随)。
过热循环热力计算
某蔬果冷藏库需制冷量55kW,制冷剂采用氟利昂22,要求蒸发温度to=-10℃,冷凝温度tk=40℃。设计时采用了两种方案:一种采用了管道过热循环,过热度为10℃;一种在蒸发器进行过热,过热度为10℃。
试分别进行制冷循环的热力计算。
根据两者对比的结果,有效过热可以增加制冷系统的制冷系数以及制冷量。
分析对比如下: